“十四五”以来上海长宁经济总量跨步跃升,形成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
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推出“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”上海“十四五”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展现十六个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。
9月23日上午,围绕“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”主题,长宁区委书记张伟介绍长宁区“十四五”期间建设发展成果。
长宁是上海联通长三角、面向海内外的重要门户,区位优势突出、数字特征显著、开放基因鲜明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长宁聚焦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,牢牢把握“大虹桥”“数字化”战略机遇,坚持不懈抓发展、谋改革、惠民生、优治理,推动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提升、人民城市建设展现新气象。
2024年,长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9亿元,是2020年的1.8倍,“十四五”前四年平均增长7.8%;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0亿元,年均增长8.8%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,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:
一是经济总量跨步跃升。“十四五”前四年,实现了“十、百、千、万”的亿量级突破。
“十亿”指的是收入增量,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实现超50亿元增量,年均增量超10亿元,财政支撑发展更加有力;
“百亿”指的是楼宇产出,诞生金虹桥国际中心这幢税收“百亿楼”,创下全市商务楼宇的“亩产奇迹”,74幢重点商务楼宇税收贡献净增近200亿元,载体空间利用更加集约;
“千亿”指的是产业规模,目前已经形成软件信息、交通运输、批发零售、租赁商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,主导产业牵引作用更加突出,其中,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.8%,位居全市第一。
“万亿”来源于“数字”特色,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1.62万亿元,年均增长17.7%,占全市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。
同时,立足数字经济、航空服务等发展基础,抢先布局产业互联网、低空经济等新赛道,努力画出经济发展的“第二曲线”。
二是改革攻坚破局立新。抢抓大虹桥战略机遇。全力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,东虹桥片区税收年均增长13.6%,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超40%。持续推进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建设,打造企业“走出去”综合服务实体平台。深入实施“总部增能行动”,“十四五”以来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,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53家。
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持续推出营商环境“八张特色牌”,获评全国首批、全市唯一的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,颁发全国首张外商独资购物中心业态综合许可证。建成全国首个健身、教培行业“公证提存”预付资金监管平台,让老百姓的“钱袋子”守得更牢。
三是科技创新蔚然成势。大力推动科创回归都市,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。全力打响科创“主引擎”。
高标准建设“上海硅巷”科创街区,目前已集聚近900家创新型企业,培育出黑湖科技、西井科技等一批国家级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。与中科院微系统所、硅酸盐所合作成立数字硅巷(上海)孵化器,加大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全链条科技服务布局,更好服务科技成果率先转化,一步步把“梧桐树下写代码,风貌区内搞科研,咖啡馆里开晨会,烟火气中聊创新”的美好愿景转化为生动实践。
充分激活全域“创新圈”。建强“宁创”科技金融服务站,设立区属国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并开启实质性运营,参投上海科创三期基金,完善全周期、多元化、接力式的科技金融服务。焕新升级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,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14万余人次,成为促进各类人才灵感自在流淌、创新自然发生的港湾。
四是城市更新活力蝶变。坚持深度、全景更新理念,累计推动实施169个更新项目,让发展动力与宜居魅力竞相迸发。
构建集约多元的生产空间。率先开展历史风貌区保护式更新,愚园路、武夷路和上生·新所番禺路入选国家级、市级旅游休闲街区,成为“封面级”打卡地,翡悦里、新象限·武夷等一批标志性更新项目相继落成。虹桥开发区入选全市首批商务单元整体更新试点地区。
打造宜居安居的生活空间。全力推进“两旧一村”改造,“十四五”期间,累计新开工精品小区建设472万平方米、完成新式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13.2万平方米、加装电梯完工超1100台。累计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0余套,推出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——虹桥人才公寓,全部建成后可提供房源5400余套。
焕新绿色共享的生态空间。全面提升苏州河滨水岸线品质,百年校园华东政法大学与百年公园中山公园融合开放,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改造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全国推广目录,“苏河超级管”获世界景观专业大奖。整体推进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,建成生境花园27座,乐颐生境花园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+优秀案例,外环林带生态绿道打造最美骑行路线,让市民朋友漫步都市就能邂逅“天空之城、绿野仙踪”。
五是民生服务凸显温度。始终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,全面铺开“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”,每年滚动实施“为民办实事”,着力促成四个“有”。
第一是老有颐养。全区养老床位达到7411张,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居中心城区首位。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街镇全覆盖。
第二是学有优教。“活力教育”内涵不断拓展,被教育部认定为“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”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落成启用,国际教育资源不断丰富。
第三是医有善治。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区,重点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、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迁建等项目,构建“全+专”模式区域特色医联体。
第四是劳有保障。积极推进“人社服务进楼宇”专项行动,建成22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,持续提升“楼门口”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质效。
六是城区治理广泛参与。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,充分赋能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搭设“直通车”广纳民意民智。持续深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,打造长宁“1+10”人民建议征集矩阵,创新设立“宁来说”议事坊平台,推动实现“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”。大力推进“多格合一”网格治理,推出六大专项行动,有效解决地铁无障碍设施改造、油烟扰民等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,不断将“治理痛点”转化为“幸福支点”。
善用“绣花针”提升城区品质。推进两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,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累计竣工145公里,在全市率先实现市政道路架空线全面入地,“绣”出最美天际线。完成15.37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,达到建成区总面积的41%。推广智能回收箱、装修(大件)垃圾清运模式,入选生态环境部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名单。精品精细的理念逐步延伸到全区每一个角落。